古诗文诗教文统体系

2022-04-11 09:46:21.0

诗者,志之所之也。在心为志,发言为诗。”“诗言志”是中国的文化传统,所以《诗经》编辑成集后称为《诗》。《诗经》的采编目的首先是体察民情,然后还有美刺和祭祀等,都属于教化作用,教育自己,或者教育别人。孔子所谓《诗经》兴观群怨多识等价值,也都属于教育作用。在先秦两汉时期,“诗”是《诗经》的专属名称,其他的诗歌不能称之为“诗”,比如屈原的作品称为“辞”,刘邦项羽的作品称为“歌”等等。后世逐渐把其他诗歌改称“诗”,是出于恭维的习俗,但同时也意味着只有与《诗经》的思想倾向和教化功能保持一致的诗歌才能进入“诗”的范畴。其他的诗歌仍然不能称之为“诗”。比如北宋苏轼等人“以诗为词”,即是用作诗的方式去填词,结果把部分词作带进了“诗”的范畴。今天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科所说的古代“文学”,是一个参考了西方文论的概念,是从古代的经史子文和民间文学中各抽取一部分构成的。我们所说的“诗教文统”,则是古代儒家的经史子文的大学体系中的“文”这个部分。其中大部分是文人儒士的作品,少部分虽然是民间创作,但是也经过了文人和乐官的整理,其主要功能已经转化为体察民情了。

“诗教”的基本要求有:

1.儒家主题。其主题都是儒士的生活和思想,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的诗歌都不属于诗教范畴。

2.教化功能。诗的创作目的首先是教育,要么是教育自己,要么是教化别人。诗首先不是作者个人思想的表达,而是作者用儒家的思想教育自己、提升自己、安慰自己。

3.经典意象。诗的材料——意象,基本上来自经史子文的名篇名句,即所谓“无一字无来处”。这意味着诗的每句话基本上都有两层含义。一层是表面的字义,一层是意象的含义。

4.美好声韵。诗是声音的艺术,与文字几乎没有关系。古代的诗教是特别强调声韵的美妙和谐的,而且声韵本身也表达这一定的言外之意。所以学习古诗,一定要吟诵。

以上四者,缺一不可,缺少任何一点都不可以称之为“诗”,原则上不能编入“诗集”。

自古以来,中国的教育在选材方面都选“诗”而不是民间文学为主要材料。“诗”的作者或者整理加工者都是儒士。儒士的人口数量一般不足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,为什么不选用民间作品呢?这是因为,民间文学的创作目的、欣赏目的主要不是教育,而是娱乐或者抒情。“诗”的创作,主要是出于公心而非私情。公心之作,才更有精神力量,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化作用。

诗词文赋又统称为“文”,文以载道,自古以来就有着统一的思想倾向和形式规范。在这方面理论的集大成者是刘勰的《文心雕龙》。遵循着儒家教化目的而发展的“文”的传承是为“文统”。

文人儒士,也不是只创作“诗”和“文”,他们也会创作一些私情之作,或者非儒家思想的作品,但是那些作品原则上都不入“诗教文统”,不入诗文集,也不能称之为“诗”或“文”,所以基本上也没有流传下来。

古代除了文人作品,也有其他人比如农民、市民、商人、士兵、帝王、僧道、女子等的作品流传下来,这些作品基本上也不属于“诗教文统”,但是其中一些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,提供给统治者体察民情,文人自己也模仿创作这样的作品,这些作品就进入了“诗教文统”。

总之,古代流传下来的作品的主体是“诗教文统”范畴内的作品。这也是最有教育价值、最有艺术价值的部分。今天的语文古诗文、古代文学的主体也是“诗教文统”的作品。因此,鉴赏古诗文首先要解决如何鉴赏“诗教文统”作品的问题。

鉴赏“诗教文统”的作品,就必须回到“诗教文统”的传统,从儒家思想出发,从教化功能出发,从经典意象出发,从吟诵声韵出发,来进行解读赏析。这个解读的方向如果错了,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古诗文了。而“诗教文统”作品的鉴赏,又可以给“诗教文统”范畴之外的作品的鉴赏提供基础和借鉴,因为其他作品也不同程度地受到“诗教文统”的影响。由此,整个古诗文的解读才能摆脱西方文论的藩篱,建立起中国的理论体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