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-04-11 09:46:21.0
中国的古诗,与西方的poem不同,它不是“写”出来的,而是“吟”出来的。
宝玉笑道:“今日持螯赏桂,亦不可无诗。我已吟成,谁还敢作呢?”说着,便忙洗了手提笔写出。(《红楼梦》三十八回),谁知邢岫烟、李纹、薛宝琴三人都已吟成,各自写了出来。(五十回)
这就是传说中的“吟诗”。《红楼梦》第四十八回的回目就是“慕雅女雅集苦吟诗”。
诗词是口头创作,先在口里哼,觉得哪个声音不对,就反复修改,直到创作完成了,才用笔记录下来,叫做“写”。所以古诗词不是“写”出来的,而是“吟”出来的。李白说“吟诗作赋北窗里”,杜甫说“新诗改罢自长吟”,一直到鲁迅,还是说“吟罢低眉无写处”。古诗词是先吟后写的。古诗词是口头创作的作品,是声音的艺术,不是文字的艺术。没有文字,诗词照旧可以在口头上流传。
诗词如此,古文也是如此。先有心里和口里的声音,后写出文字。这就是古诗文“先吟后写”的传统。
古诗文既然是声音的艺术,声音的高低长短、轻重缓急,乃至音质音色,就都参与表达含义。比如:“床前明月光”就感觉“床前”的地方不大,但“床前明月光————”就感觉床前的地方很大,还能感觉到天地的辽阔、故乡的遥远、李白的孤独。
我们以前不重视古诗文的声音,以为古诗文就是表面文字的意思, 如果真是那样,如果“床前明月光”的意思就是“床的前面有一片明月洒下的月光”,那么李白又何必作诗呢?他直接用口语说出来就是了。诗,既然存在,就有它存在的道理。诗,一定有言外之意。它为什么每句都是五个字?为什么押韵?为什么有格律?难道只是为了琅琅上口?难道口语就不能琅琅上口?当然不是。我们必须认识到,诗的形式,也在表达含义。
有了声音,有了读法,我们才能获得活的句子、活的诗、活的古文,我们才能更好地从感性上欣赏古诗文,从理性上理解古诗文。古诗文的各种知识:文体、押韵、格律、修辞、意象、文气、主题等等,也就豁然开朗了,因为它们都和声音有关。清代的大文学家方苞说:“诗、古文,各要从声音证入,不知声音,总为门外汉耳。”
古诗文原来是声音的艺术,它不仅有节奏,而且往往是有旋律的。请想一想,你最喜欢的歌曲,如果没有了旋律,也没有了读法,只剩下文字,还是一个字一个字蹦着念,你还会喜欢它吗?我们的古诗文,原来就像一位曼妙的少女,有着令人心旷神怡的美丽外表,现在却成了X光片,只剩下了文字的骨架,难怪大家不喜欢,也难怪大家不理解了。
所以,鉴赏古诗文,必须要会吟诵,懂声韵。
读音是有意义的。比如平声是中性的,上声有细小亲密之意,去声有坚决明确之意,入声有快速决绝之意。押不同声调的韵,就表达着不同的情绪。韵也是有含义的。不同的韵也表达着不同的情绪,比如东韵之通透宏大、支韵之细密绵长、阳韵之开阔向上、尤韵之舒缓温柔等等。换韵就是换情绪。声母也是有含义的,在诗词中,近似声母的连用,就会传达出独特的感觉。
读法也是有意义的。古诗文的各种文体,都有其固定的读法。所谓读法,即每个字和每句话的长短高低、轻重缓急。读法对于含义有重要的影响。比如“两个黄鹂鸣翠柳”,高音是“两个”而不是“黄鹂”,所以杜甫强调的是“两个”而不是“一个”或者“一群”,所以他是在强调成双成对,突出幸福美满的感觉。而“鹂”字是低长的,拖长的声音正像黄鹂的鸣叫声。如此的生动形象。
近体诗词的读法是入短韵长、平长仄短、平低仄高,而拖长表延展、读高表强调、低沉表感慨,读短表决绝,这都是最基本的读法含义。比如“牧童遥指杏花村”的正确读法是“牧童——遥指杏花——村——”,并不是朗读朗诵所用的“上四下三”的读法“牧童遥指、杏花村!”如此一来,句意就不是“牧童遥指哪里?杏花村!”而是“牧童啊,他怎么能遥指杏花村!”原来,是这个村子没有酒家。这首诗的结构是起承转合,第三句好像有希望借酒浇愁,第四句又失望了。这才是浑然一体的境界。古文的读法也分为字读法和句读法。字读法把字分为入声字、虚字和实字,入声字短读,虚字重读长读,实字平读,只有实字的逻辑重音是重读的。句读法古称“文气”,是句与句、段与段之间的关系。比如散句读慢,排比读快;长句读慢,短句读快;虚字多读慢,虚字少读快,等等。这样读起古文来,抑扬顿挫、辗转腾挪,就像打一套拳一样,气韵流转,忽快忽慢。同时,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古人读书一定要摇头晃脑,因为不如此出不来腔音,读不出文气。
读错就会理解错,因此鉴赏古诗文,一定要掌握吟诵方法,由此出发去理解声韵的含义,理解读法的含义,这才能对句意文意有切实的理解体会。